1日,上海市翁牌冷藏實業有限公司8·31重大事故原因被初步認定,系生產廠房內液氨管路系統管帽脫落,引起液氨泄漏,導致企業操作人員傷亡。
又是液氨!從吉林寶源豐禽業到上海翁牌實業,不到3個月內,連續發生重大事故。為何這個制冷化學品連續成為“罪魁禍首”?
傷者:“倒地打滾,說不出話”
31日上午,上海寶山區豐翔路1258號翁牌冷藏實業有限公司發生液氨泄漏事故。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15人死亡,25人受傷。
現場一位消防中隊負責人告訴記者,接警趕到現場時,沒有發現明火,研判可能系生產車間管道泄漏,隨即實施疏散救人,并迅速關閥堵漏。“我們疏散了大部分傷者。”
傷者被立即送往附近的醫院救治。在大場醫院,一名來自連云港的女工告訴記者,當時自己在4樓的宿舍休息,突然被濃重的氣味熏醒。“比大火的煙還難聞,(我)頓時躺在地上直打滾,說不出話,然后意識也開始模糊了……”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三人民醫院此次共收治了9名傷員,除了2名傷情嚴重外,另7人傷情比較輕微,多見頭痛、惡心等癥狀。“除了改善被損傷的器官狀態外,我們還對傷員實施了燒傷創面處理、抗感染治療等,目前他們情況穩定,都有不同程度好轉。”參與治療的燒傷整形科徐鵬主治醫師告訴記者。
病房內一位19歲的女孩除了氨中毒造成的肺部損傷外,18%的體表面積被灼傷,眼睛也受到化學灼傷,經眼科專家會診,視力受到損害,情況不容樂觀。
死者家屬:“一直都好好的,怎么會這樣”
9月1日,記者再次來到事故現場,幾乎聞不到刺激性氣味。門口地上遺有一副帶著些許血漬的橡膠手套,猶如在提醒著企業:安全生產,警鐘長鳴。
“24小時——您的需要,我們的追求”,這個寫在廠房樓外墻上的標語和如今廠區的景象有些格格不入:工作人員清理著垃圾,搬貨用的叉車零亂地停放著,包裝蝦仁的硬紙箱也散落在圍墻邊……
現場一位辦案民警說,涉事企業的加工生產已經停止,負責人也已被控制。
廠區門口,幾位死者家屬抹著眼淚,等待下一步安排。他們不愿留在企業安排的賓館坐等,只希望*時間獲得親人身后事的訊息。
“我們想盡快去殯儀館(和親人)見見面。在這工作都三四年了,一直都好好的,怎么會這樣。”一位來自蕪湖的何姓家屬說。
幾個女工圍在廠門口討論著這起事故。當天她們并不在班,何時復工還是個未知數。“每天接觸魚蝦,很累很臟,有時一周一天休息都沒有,工資是按多勞多得,勤快點每月3000多元。”一名女工告訴記者。
據工人介紹,8月中旬以來,公司從外地大量招人,此次事故的死傷者多是從江蘇連云港、泗洪,安徽蕪湖等地來滬的女工。
為何又是“液氨”?
今年6月,吉林一禽業公司的特大事故也是由于液氨泄漏引發爆炸,奪去百余人性命。不到3個月,這個“罪魁禍首”再釀慘劇。上海市*危化處處長熊偉國介紹,氨作為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為運輸及儲存便利,通常將氣態的氨氣通過加壓或冷卻得到液態氨。液氨在工業上應用廣泛,可起殺菌和降溫制冷作用。由于液氨具有腐蝕性且容易揮發,所以其化學事故的發生率較高。急性吸入氨中毒的發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閥門爆裂等造成。嚴重吸入中毒可造成氣管阻塞,引起窒息。
為何那么危險的東西為冷藏業常用?華東理工大學危險化學物質風險評價與控制研究中心副主任修光利說,因為效果好,污染小,且價格相對低廉。
據了解,液氨目前每噸大約不過2000元,在工業上使用效果也很好。不僅國內,國外也同樣使用得很普遍。人們熟知的氟利昂,因影響大氣環境,對臭氧層有破壞,成本也高,而且在安全性上也有難題,反而難以替代液氨。
“但是液氨在設備建設、生產、管理上必須嚴格按照規定。”修光利說。上海市今年6月還印發《上海市*關于集中開展特種設備安全大檢查的通知》,檢查重點中突出氨制冷企業(重點是肉類、水產、蔬菜等食品加工儲存場所)的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重點檢查液氨裝置內高壓部分是否有安全隱患。
一位從事液氨閥銷售的人士告訴記者,現在常用的閥門和管道在技術上已經較*,一般使用單位都“雙保險”:報警設備負責自動關閥;值班室派人手動操作。“但再好的設備都抵不過科學周到的管理。”
相關專家認為,施工和員工培訓兩個環節往往是事故發生的重要原因。
據事故現場處置人員說,這家冷藏企業的冷庫是2008年建造的,使用時間不長,但液氨管路系統管帽為何會脫落,是材質問題、施工問題還是使用上、管理上的問題,有待進一步調查。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