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氣污染治理的核心領域之一,VOCs(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在2024年迎來政策與標準的密集調整。在國家“雙碳”戰略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驅動下,行業從粗放式治理向精細化管控轉型,政策導向更趨嚴格,技術路徑更加明確。本文將從宏觀政策、標準規范、技術創新三大維度,全面梳理2024年VOCs治理行業的關鍵變化,為相關企業提供戰略參考。
一、宏觀政策:頂層設計強化,治理路徑更清晰 2024年VOCs治理的宏觀政策以“協同降碳、源頭替代、深度治理”為核心,推動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1. 政策密集出臺,目標明確 - **《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7年全國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需降至28微克/立方米以下,并將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納入管控范圍,要求加強VOCs綜合治理,實施源頭替代工程。
- 焦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啟動,發布《關于推進實施焦化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環大氣〔2024〕5號),將焦化行業列為繼火電、鋼鐵之后第三個實施超低排放的重點行業,重點聚焦NOx和VOCs協同減排。
- **《國家污染防治技術指導目錄》**更新,明確淘汰低效技術(如光催化、低溫等離子體組合技術)并鼓勵高效工藝(如沸石轉輪吸附濃縮、RTO/RCO焚燒技術),推動行業技術升級。
2. 地方政策差異化落地,精準施策 - 北京市啟動2024年夏季VOCs治理攻堅行動,聚焦工業、交通、生活三大領域,要求石化行業加強儲罐無組織排放管控,并推廣低VOCs含量涂料和錯峰生產。
- 上海市修訂《半導體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等三項地方標準,對電子、印刷、涂料等行業提出更嚴苛的VOCs限值要求。
- 西安市出臺住建領域臭氧管控方案,明確建筑涂料、膠粘劑等材料的VOCs含量限值,并要求施工時段避開高溫時段以減少光化學反應。
二、標準規范:體系完善,監管更趨嚴格 - 2024年VOCs排放標準和技術規范進一步細化,覆蓋行業更廣,監測要求更嚴。
- 1. 國家排放標準升級
- 煉焦化學工業:新發布的《煉焦化學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B16171.1-2024)將VOCs排放限值收緊至30mg/m³,并新增無組織排放管控要求。
- 石油化工與合成樹脂行業:三項國標(GB 31570-2015等)修改單發布,強化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要求,推動全過程管控。
- 生活垃圾填埋場:修訂后的《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 16889—2024)將甲烷和惡臭污染物納入管控,要求配套VOCs收集處理設施。
- 2. 地方與行業標準細化
- 安徽省發布《汽車維修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9項地方標準,細分至農藥制造、電子工業等領域,推動全行業覆蓋。
- 廣東省針對表面涂裝、家具制造等行業推出VOCs排放限值修訂稿,要求企業采用水性涂料等低VOCs原輔材料。
- 監測技術規范:山西、江蘇等地出臺《固定污染源廢氣非甲烷總烴連續監測系統運維規范》,強化在線監測設備的標準化管理。
- 3. 技術目錄調整倒逼產業升級
- 發布的《國家污染防治技術指導目錄》中,明確將低溫等離子體、光催化等低效技術列入淘汰類,同時鼓勵采用“冷凝-吸附-催化”組合工藝、生物法治理技術等高效路線
三、技術創新:政策驅動下的技術突破方向 - 在政策與標準的雙重推動下,2024年VOCs治理技術呈現三大趨勢:
- 1. 回收類技術加速發展
- 溶劑回收成為減污降碳協同的重點,活性炭移動床連續吸附、樹脂吸附等技術在化工、制藥行業廣泛應用,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 膜分離技術因能耗低、適用高濃度廢氣等特點,在油氣回收領域實現毫克級排放突破。
- 2. 焚燒類技術優化能效
- RTO/RCO設備通過熱能回用設計,在噴涂、包裝印刷行業普及率提升,熱效率優化至95%以上。
- 催化燃燒技術針對含Cl、N等復雜成分廢氣開發新型催化劑,提升分解效率。
- 3. 智能化與集成化應用
- 物聯網監測平臺實現VOCs排放實時監控,結合大數據分析優化治理設施運行。
- “綠島”模式在中小微企業推廣,通過集中噴涂、活性炭分散吸附+集中再生等模式降低治理成本
四、行業影響與未來展望 2024年的政策與標準變化對行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 企業端:大型污染源轉向深度治理(如沸石轉輪+RTO組合工藝),中小微企業面臨低效設施淘汰壓力,需依托“綠島”模式或第三方服務實現合規。
- 市場端:預計2024年VOCs治理市場規模突破千億元,化工、汽車制造、新能源(鋰電涂布)成為增長主力。
- 技術端:政策倒逼下,低溫等離子體-光催化等新興技術加速產業化,成為未來主流方向
結語 2024年VOCs治理行業在政策與標準的雙重驅動下,正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防控”。企業需緊跟政策動向,優先布局高效治理技術和智能化監測設備,同時關注地方標準差異,規避合規風險。對于氣體分析企業而言,開發高精度在線監測儀器、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將是搶占市場先機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