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動力電池作為核心部件,其安全性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在眾多電池安全測試項目中,穿刺實驗是模擬電池內部短路最嚴苛的測試方法之一。傳統的溫度測量手段如熱電偶等存在局限性,而紅外熱像儀憑借其非接觸、全場測溫的優勢,已成為動力電池穿刺實驗的檢測工具。本文將探討紅外熱像儀在該領域的應用價值,并重點介紹格物優信熱像儀的兩個典型案例。
紅外熱像儀在穿刺實驗中的技術優勢
動力電池穿刺實驗通過金屬針穿刺電池單體,人為制造內部短路,觀察電池熱失控過程。這一過程中,溫度變化是評估電池安全性的核心指標。紅外熱像儀相比傳統測溫方法具有顯著優勢:
非接觸測量:不影響電池原有狀態和熱場分布
全場溫度可視化:可同時監測電池表面各區域溫度變化
高時空分辨率:捕捉瞬態熱事件和局部熱點
寬測溫范圍:適應從常溫到熱失控的溫度變化
數據分析功能:支持溫度曲線提取、熱擴散分析等后處理

格物優信熱像儀案例一:高能量密度電池熱失控研究
在某電池廠商的高鎳三元電池穿刺實驗中,研究團隊采用了格物優信X640系列科研熱像儀,其主要技術參數包括:
分辨率:640×512像素
熱靈敏度:≤50mK
幀頻:30Hz全幅
測溫范圍:-20℃~1500℃
波長范圍:7~14μm
實驗過程中,熱像儀以30Hz的采樣率記錄了穿刺瞬間至熱失控全過程。數據分析顯示:
穿刺后0.5秒內,穿刺點附近出現局部熱點,溫度由25℃驟升至180℃
第3秒時熱擴散至整個電池表面,形成明顯溫度梯度
第8秒發生熱失控,溫度達860℃,升溫速率超過200℃/s
通過溫度場演變分析,確定了熱失控傳播路徑和速度
格物優信熱像儀配備的專用分析軟件實現了自動熱點追蹤、等溫線分析和熱流計算,為建立電池熱失控模型提供了精確的實驗數據。相比國際同類產品,該設備在高溫段的測溫穩定性表現尤為突出,偏差控制在±1.5%以內。

格物優信熱像儀案例二:電池包層級安全評估
在另一個動力電池系統層級的穿刺安全評估項目中,工程團隊采用了格物優信M系列在線式熱像儀(具體型號:M384),其特點包括:
分辨率:384×288像素
工業級防護:IP67防護等級
溫度報警:支持多區域獨立報警
數據分析:內置實時溫度統計功能
該實驗針對某車型的完整電池包進行穿刺測試,重點評估熱事件在模組間的傳播情況。實驗設置包括:
在電池包底部布置3臺熱像儀,分別監控穿刺模組及相鄰模組
同步采集電壓、氣體成分等多參數數據
使用格物優信多機同步系統,時間同步精度達10μs
實驗結果顯示:
穿刺模組在23秒后達到熱失控臨界點
相鄰模組通過導熱路徑在45秒后開始明顯升溫
電池包設計的熱隔離措施將熱傳播延遲了關鍵22秒
溫度區域出現在電池包上部而非穿刺位置
該項目驗證了格物優信熱像儀在復雜工業環境中的可靠性,其抗電磁干擾能力和長時穩定性滿足了連續測試需求。通過溫度數據與氣體檢測結果的關聯分析,研究人員還發現了溫度變化與產氣特性的對應關系。
技術挑戰與解決方案
在動力電池穿刺實驗應用中,紅外熱像儀面臨幾個特殊挑戰:
瞬態高溫測量:熱失控時溫度驟升可能超出常規范圍。格物優信熱像儀通過雙量程自動切換技術解決了這一問題,高溫量程可達1500℃。
煙霧干擾:電池熱失控常伴隨濃煙產生。格物優信采用特定波段的濾光片,有效減少煙霧對測溫的影響。
反射干擾:電池金屬外殼的高反射率可能造成測量誤差。通過表面發射率標定和偏振濾波技術提高了測量準確性。
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電池安全要求的不斷提高,紅外熱像儀技術也在持續演進:
更高幀頻:捕捉熱失控初期的微觀熱事件,需要kHz級采樣能力
多光譜融合:結合可見光、氣體檢測等多維信息
AI分析:基于深度學習的溫度場預測和異常預警
標準化集成:與電池測試系統的無縫對接,形成標準化解決方案
格物優信發布的AI系列熱像儀已開始集成部分智能分析功能,如自動識別熱失控特征模式、預測熱傳播趨勢等。
結論
紅外熱像儀為動力電池穿刺實驗提供了的溫度場可視化手段,使研究人員能夠深入理解熱失控機理,評估安全設計有效性。格物優信熱像儀通過其高性能硬件和專業分析軟件,在多個重點研究項目中展現了出色的測量能力和可靠性。隨著技術進步,紅外熱成像將在電池安全領域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創新應用,如在線監測系統、智能預警平臺等,將實驗室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安全保障能力。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024464426
加盟熱線: 15024464426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