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產業報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8月15日是我國第三個全國生態日。廣東省屬企業以實際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通過技術創新、資源循環利用、生態保護等多元舉措,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綠色動能,譜寫生態環保的生動篇章。
技術創新 激活綠色發展新動能
技術創新是企業實現綠色轉型的核心驅動力,廣東省屬企業在這一領域持續發力,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生態修復領域,廣東環保集團所屬廣業綠色建材龍頭山礦采用“廢渣利用+基質防護+生物復綠”的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值得一提的是,該企業還創新設立攀緣植物植生槽,有效強化邊坡垂直綠化,構建草、灌、藤的立體植被組合,大幅提升高陡巖質邊坡的物種多樣性。
在資源高效利用上,廣晟控股集團下屬企業同樣在技術創新上表現突出。所屬中金嶺南凡口鉛鋅礦率先啟用光電智能分選XRT技術,精準實現礦石、廢石分離;所屬丹霞冶煉廠攻克鎵、鍺回收全流程技術,2024年產出鍺精礦含鍺18.3噸、電鎵17.3噸,生動詮釋了“技術創新-資源高效利用-綠色增值”的良性循環。
廣東港航集團所屬中威公司則在大型碳纖維船舶建造領域取得重要突破。不僅成功攻克“真空成型”船體一次成型制造技術,填補國內40米以上碳纖維船舶整船建造空白,還建造了國內首艘整船采用國產碳纖維材料的客渡輪,打破了國外高端碳纖維材料在國產客船領域的技術壟斷。
構建資源循環體系 推進節能降碳
同時,廣東省屬企業聚焦資源循環利用與節能降碳,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為綠色發展注入新動能。
清潔能源布局是推動“雙碳”目標落地、促進產業綠色轉型的重要支撐。廣東能源集團用清潔能源編織“綠色電網”,大力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協同增效,首批布局的合計22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光伏、陸上風電項目遍布全國22個省份。
在航運綠色化領域,廣東港航集團所屬新能航運公司目前已完成50艘LNG動力船舶投產,累計減排二氧化碳近5000噸;珠江海運公司通過有機硅防污漆技術改造遠洋散貨船隊,目前已改進的3艘船年減排二氧化碳超2000噸。
與此同時,傳統產業也在煥發綠色生機。廣東鹽業集團聚焦綠色生態,在所屬徐聞鹽場的鹽田上,通過湛江市非遺十二道古法曬制技藝將天然海水經日光與海風“雕琢”成生態海鹽,全程零污染排放,老手藝在新時代寫出“低碳答卷”。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推進生態保護
除此之外,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廣東省屬企業積極擔當,以實際行動投身生態守護,為家園的綠色未來持續發力。
廣東環保集團所屬廣業綠色建材龍頭山礦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創新采用“邊開采、邊治理”模式,通過精準細致的后期養護,礦區植被覆蓋率實現了從不足10%到90%以上的飛躍,生態修復成本從每平方米80元大幅降低至16元。
深化生態修復實踐,廣晟控股集團成效顯著。所屬中金嶺南凡口鉛鋅礦實施帷幕注漿工程,年減排井下水700萬噸,建成廣東首個在產國家級礦山公園,并逐步完成600余畝尾礦庫生態修復和庫區湖面化常態化管控工程;所屬大寶山礦開展礦區及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清污分流,截排匯水面積達8平方公里,建成酸性重金屬
污水處理廠,綜合處理能力達9.6萬立方米/日。
著力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機制,廣東能源集團2024年以超400萬元的價格競得全國首筆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涉及的紅樹林預計十年期內可固定約4.3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同時,在所屬陽江青洲海上風電場、湛江徐聞外羅海上風電場等海域,累計放流黑鯛、斑節對蝦等魚蝦苗超1.3億尾,為海洋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增添新活力。
廣東鹽業集團積極探索布局現代海洋產業,充分利用沿海豐富的鹽田資源,推進徐聞海洋牧場項目,將水產品養殖與新能源相結合,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殖”的綠色發電、養殖新模式。
拓展綠色金融賦能路徑,廣東交易控股集團所屬南方聯合產權交易中心積極探索綠色金融創新服務與廣東省“百千萬工程”賦能模式,助力清遠市佛岡縣開展潖江流域(龍山段)水生態環境治理及生態產業開發EOD項目。邀請專家團隊開展實地調研,聚焦補齊佛岡縣域生態治理短板與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核心目標。
廣東省屬企業的生動實踐,充分彰顯了其在生態環保領域的責任與擔當。未來,廣東省屬企業將繼續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更多廣東力量。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