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行業盤點】在全球對清潔能源需求日益增長的當下,電池技術作為儲能領域的核心,始終是科研探索的關鍵方向。近期,眾多科研團隊在電池領域不斷深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新進展。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發表軟包水系鋅離子電池綜述文章
近日,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楊維慎研究員和朱凱月研究員團隊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了軟包水系鋅離子電池的綜述文章。文章系統總結了軟包水系鋅離子電池的失效機制,包括鋅負極枝晶生長、水腐蝕、析氫以及正極材料不穩定等問題,并提出了三類解決策略,即鋅負極人工保護層的構建、隔膜改性、電解液設計,還展望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開發出首例氫負離子原型電池
9月17日,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陳萍、曹湖軍與張煒進團隊在《自然》上發表成果,他們開發出新型核殼結構氫負離子電解質3CeH3@BaH2,并利用氫化鋁鈉作正極,二氫化鈰作負極,組裝出氫負離子原型電池。該電池正極首次放電容量高達 984mAh/g,20次充放電循環后仍能保持402mAh/g 的容量,團隊還搭建疊層電池,將電壓提升到1.9伏,成功點亮黃色LED燈。
上海交大楊立團隊揭示快充負極材料電位調控新方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楊立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提出通過晶體結構誘導的 TiO6 八面體贗姜 - 泰勒效應畸變來增強Ti - O鍵的共價性,從而降低嵌鋰電位的策略。該團隊以層狀Ruddlesden - Popper鈦酸鑭鋰材料為模型,實現其平均嵌鋰電位在~0.5V的理想區間,與高鎳NCM811正極匹配的全電池工作電壓達3.45V。
南科大鄧永紅團隊報道一種新型鋰電池全階段智能熱響應添加劑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鄧永紅團隊聯合 SES AI 公司許康博士在能源領域頂級期刊 Joule 上發表研究論文,報道了一種新型鋰電池全階段智能熱響應添加劑 3 - 苯基 - 7 -(三氟甲基)-3,4 - 二氫 - 2H - 1,3 - 苯并噁嗪(mCF3 - BA)。該添加劑在電池正常循環時可參與形成穩固的 CEI/SEI 界相,提升界相失效溫度;在熱失控下會發生快速聚合,形成絕緣的聚苯并噁嗪樹脂凝膠,抑制負極和正極材料之間的化學串擾和電化學反應。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固態鋰電池界面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科研人員在 Advanced Materials 上發表成果,他們創新性地在聚合物體系中實現了具有分子尺度界面的一體化電極 - 電解質材料P (EO2 - S3)。該材料兼具高離子傳輸能力與高離子儲存功能,其電子結構可隨電位發生可逆轉變,實現在不同電位區間離子傳輸與存儲行為的可控切換,基于P (EO2 - S3) 構建的一體化柔性電池具有高達20,000次的抗彎折性能。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林紅團隊合作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林紅教授團隊合作在《先進能源材料》上發表成果,他們創新性地提出光響應分子工程策略,將具有光異構化特性的4' - 氨基偶氮苯 - 4 - 磺酸(AABSA)分子引入SnO?/ 鈣鈦礦埋底界面。在紫外光激發下,AABSA分子可發生快速、可逆的順反異構轉變,實現對界面殘留二甲基亞砜的高效原位清除,制備出的小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冠軍效率達26.01%,且在多種測試條件下均表現出出色的穩定性。
北京大學新材料學院報道調控電解液提升鋰電池正極鈷酸鋰界面穩定性的研究進展
近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學院潘鋒教授團隊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研究成果,他們基于材料基因組學方法,在商業化碳酸酯基電解液中引入磷酸三乙酯和1,3 - 丙磺酸內酯,調控鈷酸鋰正極界面原位構筑了三層功能化結構的CEI膜,該膜在高溫高電壓條件下仍致密穩固,可有效抑制電解液的持續分解及正極結構的不可逆退化。
上述一系列電池領域的科研成果,無論是在新型電池的開發,還是在現有電池性能提升和界面優化等方面,都展現出巨大的潛力。這些突破為電池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有望加速清潔能源的廣泛應用,助力全球能源結構的綠色轉型。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